生態養雞技術要點
生態養雞是根據各地的區域特點,在果園、經濟林、玉米、高粱等地套養土蛋雞、肉雞等系列,養出的雞風味特、品質好、味道鮮美,頗受消費者歡迎,所以價格好,效益高。它既是傳統養法和現代養法的結合,又突破了籠養肉雞的缺陷,大大提高了雞肉的風味,是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的典范。
2、嚴把脫溫期管理。三周后開始進入脫溫飼養,脫溫期,特別要注意外界氣溫,內外溫差大,仔雞抗逆力低,調節功能差,一時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,因此要選擇天氣暖和的晴天放養,開始幾天,每天放養2--4小時,以后逐日增加放養時間,使仔雞逐漸適應環境變化。嚴冬寒冷天氣,夏季的風雷暴等惡劣天氣要特別注意,切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和大意,因為此時的仔雞應激能力仍比較弱,需人工給予關照。
3、認真防疫控疾病。野外養雞、雞的活動范圍廣,疾病防范難度相應大些,因此防病免疫工作要求質量高,劑量足,嚴格按照免疫程序,逐只予以免疫注射。特別是馬立克、新城疫、法氏囊等主要傳染病,決不能放松。同時要做好定期消毒,閑置消毒,進場消毒,發現病雞應隔離飼養,避免交叉感染,造成不應有的損失。
4、設置避雨防暑棚。根據飼養雞群多少,適當搭一些油棚給仔雞避雨休息十分必要。棚的質量要求不高,只要能避雨、避暑、補飼、休息就行,這是必備設施,對防止雞群被雨淋打、烈日曝曬,意外驚動等都非常重要,不可缺少。
5、園地飼養的密度。出溫房一周齡,一畝果園、作物地或經濟林放養1500-2000羽左右。以每群500-700羽為宜;第二周齡放養1000-1500羽左右,以每群低于500絲網等圍欄分區輪牧,放一周換一塊地。放養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個月左右,這樣雞糞喂養果園、經濟林、作物地內的小草、蚯蚓、昆蟲等,給它們一個生養息期,等下批仔雞到來時又有較多的小草,蚯蚓等供雞采食,如此往復形成生態食物鏈,達到雞、果雙豐收;高粱等地以一個生長周期飼養一批雞為宜,同時注意苗雞生長與高粱苗等相匹配,以防雞損傷作物苗及果實。
6、飼料營養及喂飼。雛雞三周齡前用全價飼料喂飼,三周齡起逐漸改喂谷物飼料。溫室育雛可按常規喂飼,脫溫周早晚在舍內喂飼,中餐在休息棚內補飼一次,全價飼料逐漸減少至零,谷物飼料逐增至代替全價飼料;第二周起中餐可以免喂,喂飼量早餐由放養初期的足量減少至7成,5周齡以上的大雞還可以降至6 成甚至更低些,晚餐一定要吃飽,五周齡后全部換為谷物雜糧,人為地促使它們在果園等地尋找食物,以增加雞的活動量,采食更多的有機物和營養物。
7、飼養品種的選擇。這是一個致關重要的問題,應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,平時一般三口之家,只需要500
8、青料補充不可少。青飼料中的各種維生素是雞必不可少的營養成份,由于雞群的攝食量大于野草的增長量,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。長年飼養應適當種植人工牧草予以補充,這對于節省飼料,提高雞肉的品質,提高飼養效益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9、要注意天氣變化。冬季注意北方強冷空氣南下,夏天注意風云突變,謹防刮大風下大雨。尤其是開始放養頭一兩周,請多收聽氣象臺的天氣預報。同時還要防止天敵和獸害,如老鷹、黃鼠狼等。 1、保溫育雛的管理。1-3周齡的雛雞采用溫室飼養。雛雞幼小抵抗力差,不是直接進入果園等地飼養,因此一定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,抓好3 周前的管理,為后期生長奠定基礎。雛雞保溫房的面積根據飼養量確定,采取網上育雛的方法,以每平方米40--50只雛雞計算,飼養數量多,應分小區飼養,每群可掌握在1000羽左右。如果園、經濟林等在房前屋后,就利用原有保溫房或已舊住房改造亦可;如果飼養場地離家有一定的距離,則應選擇向陽避風,地域開寬,地勢干燥,水源充足,道路便利的地方建造保溫房。
![]() (責任編輯:百益寶) |